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在美國看到的「家庭學校」

 

剛到美國時,發現朋友的小孩上學時間在家裡,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是上「家庭學校」。

為什麼選擇「家庭學校」?朋友的理由是「學校裡學生素質不齊,為了符合大多數學生程度,教學內容比較淺顯,不夠深入。」「一個老師要教二十幾個學生,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個別性教學,因此小孩子上學的學習成果有限。」

權衡之下他們選擇「家庭學校」,媽媽辭掉工作全心在家教一對學齡期的小孩。

朋友細說了「家庭學校」的好處,展示了課表,他們每學期評值教學成果,再決定是否繼續「家庭學校」。也告訴了我,他們有十五個家庭組成一個小組,每星期安排活動,父母親可以交換教學經驗,小孩子也有機會和不同年齡兒童互動,人際關係反而比較好。

但心中對教學的根深蒂固觀念,還是有個很大的疑問,同時教兩個不同年齡的小孩,怎麼準備教材?準備教材要耗費多少心力?

有天去拜訪他們,談到我從台灣來,她女兒很好奇台灣在哪裡?憑空描述一翻後,朋友拿出世界地理圖鑑,我們一起在地圖上找到台灣。點出我住在台灣的哪裡?台灣有多少人口?面積有多大?用什麼語言?我還手寫幾個象形字,解釋中國字的意義,教他們幾句簡單中文會話,最後唱一首「天黑黑」說明台灣的西北雨和氣候。

兩個小孩洋溢著我在課堂教學上少見的求知欲,他們是因為對周圍的人事物有興趣而學習,不是因為要考試,為了漂亮成績學習。整個過程中朋友不斷引導小孩問問題,也在小女孩因為寫不好中國字覺得沮喪時安慰她,最後朋友提議下次去圖書館時找更多和台灣有關的資料。

忽然了解,父母親要做的只是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引導和陪著孩子學習,而不是設想好孩子需要什麼,準備好所有的教材,全部塞給孩子。

我看到「家庭學校」的好處是,父母親參與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認識更深刻,也因為對孩子的了解,可以因材施教;同時也可以將生活和學習連結,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

小孩子沒有成績的壓力,不會變成考試的機器,能保有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求知欲,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且能樂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