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繪本--大人會相信我說的話嗎?


對兒童性侵了解越多,對這本書所陳述的會忍不住讚嘆,作者真的花了不少心思清楚描繪出兒童性侵的特色。

戀童症的成人往往很愛小孩,而且常是小孩熟悉的成人,這位成人也常有美好的社會形象(之前鬧很大的神父性侵問題),弄得被性侵的兒童說出他()的遭遇時,會被質疑、否定,因為和施暴者的社會形象不一致。

這本書很委婉,但清楚描繪出受害兒童的心靈。新受害兒童的心靈很孤單,因為沒人相信他,也沒地方宣洩。或許就和作者在前言說的,「跟我有類似回憶的人」。對有類似回憶的人,這是很好的舒緩,原來我不是唯一有這種痛苦經驗的人,原來我可以說出來,原來會有人相信我說的。

跟兒童讀這本書,孩子不理解,很困惑,表示她沒有類似經驗。依照年齡,可以淡淡順著說:「對呀!這是有的小朋友遇到的事,我們沒遇過。」再接著簡單說一點,自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別人不能隨便碰觸。
 
因為對年幼的兒童,過度強調要如何保護自己,有時反而會增加她的害怕。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在小團體閱讀,而且讀的時候多注意小朋友的眼神、表情,特別是在可能被性侵高危險群的小朋友。後續找時間私底下了解,或是提醒這個團體的大人。如果跟這群小朋友越熟悉,越能擷取到蛛絲馬跡。

另外是注意,講完時,如果有小朋友立刻大聲說:「怎麼會有人這樣?」多了解一下,她有可能是意圖要掩飾些甚麼。
 
講這本書的意義是在於,幫助有類似經驗的兒童,找到有機會說出來的窗口。對聽不懂的小孩,就不用解釋太多,淡淡帶過,畢竟這議題對大部份純真、生活單純的兒童實在太沉重。
 
這本是童書,用簡短的童言描述,但不適用於年幼兒童。很多被性侵兒童在心靈的一個角落會把自己退化成幼童,或是被性侵前的自己,因為在那時間點沒有被性侵的痛苦經驗。作者選擇用童言,不是要給幼童看,應該是為了貼近被性侵兒童的心。
 
在小學用這本書衍生到保護自己的身體,有時ㄧ沒處理好,之後走路碰到、搭肩膀,都有可能演變成大事件。如果主要目的要講保護自己的身體,我會建議找別本書會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