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risk taking is free

這是念研究所時,一位日本來的學者跟我們分享的詩,當我面對新的挑戰有所退縮時,就翻出這首詩,幫自己打氣,更勇於面對各種挑戰。
 
Risk Taking is Free

To laugh is to risk appearing the fool.

To weep is to risk appearing sentimental.

To reach out for another is to risk involvement.

To expose feeling is to risk exposing your true self.

To place your ideas, your dreams before the crowd is to risk their loss.

To love is to risk not being loved in return.

To live is to risk dying.

To hope is to risk despair.

To try is to risk failure, but risk must be taken, because the greatest hazard in life is to risk nothing.

The person who risks nothing, does nothing, has nothing, and in nothing.

A person may avoid suffering and sorrow, bet one simply cannot learn, feel, change, grow, love, live.

Chaired by certitudes, one is a slave, one has fortified freedom.

Only a person who risks…. is free.

Author Unknown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放手!創意就出來!

深信小孩子做剪剪貼貼的美勞,有助於增進手眼協調、培養創意,甚至於加強審美觀,比要小孩背三字經、上美語重要。準備各式各樣的彩紙、安全剪刀、膠水讓四歲的兒子剪剪貼貼。
弄半天,兒子常常拿著色紙求救:「媽媽,請你幫我剪個圓圈。」「你要不要自己試試看?」「我剪不好!」我只好幫他剪個完美的圓圈。

等紙剪好了,他再拿膠水和紙給我,「媽媽,請你幫我貼。」請他試試看,回應我的是,「我會貼歪掉!」

我忙半天,做出漂漂亮亮的風車、卡片,他卻玩沒兩分鐘就丟一旁,完全漠視老媽辛苦的成果。天哪!他怎麼這個樣子,別說沒創意,沒自信,還不會欣賞老媽的作品,真是挫敗。

有天帶兒子參加一個玩沙的藝術活動,主辦單位準備了一桶一桶各種顏色的沙,讓小朋友做沙畫、和用透明玻璃瓶裝五彩的沙。
兒子一摸到沙就把各種顏色的沙混在一起,苦口婆心勸導他,「這樣混在一起不漂亮,要一個顏色,一個顏色分開放。」他完全不為所動,也堅持不讓我插手。實在看不下去他這種破壞行為,正要發火時,聽到尖銳的叫罵聲:「你在幹什麼?沙子混在一起,顏色變得髒兮兮的,倒掉重做。」旁邊的媽媽邊罵邊把他兒子的沙倒掉,小男生反抗,母子兩個僵持在那裡。

心頭一驚,自己本質也一樣,只不過手法比較斯文一點,忽然醒悟:「你就是兒子自信心和創意的殺手!」轉個身立刻改變態度,和顏悅色的說:「不同顏色的沙混在一起,變不一樣耶!」兒子心滿意足的展示他的傑作,還驕傲的告訴我:「媽媽你看,這裡本來是藍色,放進去就變不見了!」他完全樂在顏色的變化中。

從此陪他做剪剪貼貼時,把自己定位為陪伴者,放手讓他做,發現他越來越勇於發揮想像力,拿黏土捏一捏,指著說:「這是噴火怪獸!」也會埋頭剪出一個個歪歪扭扭的圓形、方形,黏貼出他心目中的動物園。

他只是在玩紙、膠水,練習手眼協調,啟發想像力、培養耐心、審美觀,又不是要創作出驚天動地的藝術品,只要沒割到手,剪不漂亮有什麼關係;膠水塗到桌子、衣服,總是清得掉,就放輕鬆讓他樂在其中吧!

過程比做出來的作品重要。

看電視的方法

家裡有小孩,也有電視,當電視搭上小孩,小孩愛上電視,電視不停釋放出致命的吸引力,小孩成了電視前的木頭人。
老媽和電視搶小孩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我用的是一張表,拉開三歲兒子和電視的緊密關係。
這張表上有24個格子,每看15分鐘電視就畫掉一格,每星期換一張新的表。

從此,節目開始時先告訴兒子,這個節目會用掉幾格,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看。開始時他很闊綽,三天就用掉20格了,趕快提醒他,要用到星期天,接下來每天只能用一格,兒子提議:「再畫一張就好了呀!」這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小孩。斬金截鐵的告訴他「不行,這是用一個禮拜的,小朋友一個星期只能看5個小時電視,媽媽已經給你比較多,總共有六個小時。」
「為什麼一個禮拜只能看五個小時?」
「因為有人研究,小朋友看電視,沒有運動,眼睛又一直看電視,這樣會變成胖胖的,眼睛也會壞掉,所以一個禮拜只能看五個小時。」

電視對小小孩真的有無窮的吸引力,可是在老爸老媽兩個的堅持和利誘下,不停的變化各種活動、遊戲,轉移他的注意力,年幼的他還能遵守我們的家規,一星期只用24格。
後來,觀察到他對電視的廣告耳熟能詳,也從廣告中看到其他節目的廣告,更想看電視。
廣告真是電視的另一大禍害。

遊說兒子:「媽媽幫你把電視錄起來,等看的時候把廣告快轉,這樣你就可以省一些時間。」他弄清楚本來會用掉兩格,因為廣告快轉只要用一格就好,很樂意配合。沒錄下來不知道,電視的廣告真長,佔了幾乎一半時間。

定好定時器錄節目,家庭活動不會被電視節目時刻表綁住,而且也度絕了廣告的誘惑。
另一個好處是,因為能看電視的時間有限,引導他思考在有限的看電視額度內,如何選擇自己最想看的節目。
缺點是,有時直接看電視節目,一看到廣告,他就叫著「媽媽!廣告了,趕快快轉。」

子,老媽不是開電視公司的!

今天最快樂的是什麼?

每天晚上讀完睡前故事書,接著問三歲的兒子:「今天最快樂的是什麼?」幫他回溯今天發生的點點滴滴,邊問他:「這個快不快樂?」最後由他選定一件最快樂的事。

開始時只是想為平淡的生活找點新鮮感,後來發現這是了解他小小心靈的好方法,也學到從小小孩的角度看待什麼是快樂。

買新玩具,去遊樂場玩理所當然很快樂,但有些大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小事,也有機會成為他的快樂榜狀元,像和鄰居小哥哥比賽騎三輪車、吃到好吃的冰淇淋。有的快樂所費不貲,有的快樂是不花分文,但兒子不受金錢價錢影響,只在乎他自己的真實感受。

三歲的快樂和大人不太一樣,有時候不按牌理出牌,讓我啼笑皆非。最暴笑的是排除萬難,帶他千里迢迢去黃石公園看世界級的老實泉,結果他當天最快樂的竟然是在旅館裡跳彈簧床。

當他迷上電動玩具時,只要我一開口:「今天最快樂的是什麼?」他就直接反應:「玩電動玩具!」老媽只好循循善誘,點醒他:「今天還有去動物園,看到企鵝游泳呀!還有看到長頸鹿吃葉子!」引導他走出電玩世界,看看別的快樂事。晚上的心情影響了白天生活,電玩也跟著褪色,從主角慢慢變成配角。

最窩心的是,我感冒不舒服時,他忙著端水讓我吃藥,幫忙關電燈讓媽媽好好休息。當他睡前興奮的說:「今天最快樂的是照顧媽媽!」時,讓老媽高興得病都好一半。

看兒子在睡夢中笑得吱吱嘎嘎,很高興他帶著快樂心情入睡。

睡前想想今天最快樂的是什麼?也給自己個好心情入夢。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台南可以規劃"歷史步道"

住在台南,看著眾多古蹟、小吃,忍不住想到波士頓的「自由步道(freedom trail)」。

這步道連結16個美國獨立過程中的景點,全長約4公里,每個景點距離不太遠,遊客可以輕鬆走到下個景點。步道平緩,沒有任何障礙物,走起來很舒適,可以邊看景點邊瞭解美國建國史。遊客中心提供地圖,地上也有導引磚,保證不會迷路。


步道兩旁的商店,從點心、咖啡、到紀念品、飾品、衣著、書店甚麼都有。走累了可以歇一下,喝飲料、吃點心,看到紀念品當然會好好滿足購買慾。步道旁的店家當然生意興隆。

台南有許多古蹟,也以小吃著名,絕對是規劃「散步歷史、品嘗小吃」的完美地點。
 

目前執行「騎樓淨空」,還可以進一步規劃「府城步道」。
 

人潮等於錢潮,但車潮不是人潮...

在台南市區找知名小吃,只要看哪家店門口停滿違停的摩托車、汽車,就可以確定這家絕對是首選。遊客從一個景點或小吃店跨到另一個點,是用機車、汽車代步。
 

在車上是無法消費的,遊客無法購物,不是很可惜嗎?讓遊客放慢腳步,走在舒適的騎樓,沿著規畫好的步道,邊走邊逛,店家才有機會做生意,這不是雙贏嗎?
 

步道千萬要平,忽高忽低是在折磨旅客,讓推娃娃車、輪椅的遊客都可以安全平穩在步道上行進,才是良好的待客之道。當然摩托車、腳踏車不能來搶路,給行人走的就是給「行人」走。

如果步道上還貼心規劃休息點,走累了可以歇會兒、喝口水、上個洗手間,那就是完美的待客之道。 

騎樓淨空了,接下來就要好好應用空出來的騎樓。

來一趟府城能吃多少小吃?

接待朋友逛府城時,大家最頭痛的是:「甚麼都想吃,但是肚子就這麼大。」喝了虱目魚粥、吃肉圓、蝦捲,再喝冬瓜茶,就沒辦法繼續向碗粿、肉粽、鍋燒意麵進軍。
 

曾經看到有店家抱怨,顧客一群大大小小來了七、八個,佔了兩張桌子,結果只點兩碗碗粿,還用了八份餐具。或是點了鹹粥,吃了半天,讓後面的顧客枯等半天,最後每碗卻只吃一半,剩下的都浪費掉。
 

不要責怪遊客,他們不是故意來找麻煩,是因為要留點肚子吃下個小吃,或是已經塞滿小吃,又不想錯過碗粿,只好四個人合吃一碗。點了鹹粥,怎麼吃也吃不完,所以坐半天,但還是吃不完。

 如果規劃「嘗鮮包」,小吃設計成一口大小,加上合宜包裝,遊客可以先花點小錢買小包裝吃吃看,喜歡吃再多買些,或吃份正常量的。因為量少、好取用,只要規劃個食檯讓遊客即買即食,就不會有一群人站著幾張桌子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四、五個合吃一份。


蝦捲可以只放隻蝦,捲成一口大小;碗粿研發出兩口大小的小份量;肉圓有小巧可愛的一口嘗鮮包;小份量的鹹粥,吃起來沒壓力,就可以放輕鬆品嘗各種美味。
 

再開發出伴手禮,遊客吃了喜歡,可以立刻預購伴手禮,回家再享用。如果替遊客著想,在店家預購,到火車站、高鐵站憑收據取貨,或是宅配到家。那就是遊客的福音。

有步道連接景點和小吃,邊走邊看,餓了有小吃、渴了有飲料,吃飽了走一走又有胃口吃下一個小吃,邊逛商店,還可以滿足購買慾。 

做病人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做的

曾經有癌症病人一住院,家人每天打好精力湯,再千里迢迢送到醫院,結果正在做化療的病人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拒絕。憤恨的眼神只差沒把精力湯直接甩回去。

"你為什麼不喝我準備的精力湯?"

照著食譜,砸錢採購有機食材,再打好、送到醫院,不就是希望病人趕快好起來,病人卻完全不領情,真是情何以堪?

病人正在做化療,食慾不好,看到濃稠,認不出、喝不出食物味道的精力湯,有的人不太能接受。

看家人生病,希望他趕快好起來,也甚麼都願意幫他做。
但是,切記要做病人當時需要、想要的,而不是自己認為他應該需要的。
另外,因為病情變化,今天喜愛的,可能明天就變卦,或是反過來,上星期不要的,今天變成最愛。
這些起伏不定的情緒變化,常常只是一時的,畢竟癌症治療時期,是人生的特別時段。
放輕鬆些,對病人好,也對自己好一點。

千萬照顧好自己

癌症常常是"一個人生病,一家子跟著忙"。
病人身上帶著病有充分理由頹喪、生氣、消沉。
家屬在旁邊,特別是親近的家人,所承受的壓力常常比病人大,可是怎樣也不是躺在病床的人,好像比較沒有充分理由要發洩情緒。

照顧病人時,無論如何要先照顧好自己,自己的需要被壓縮過度,有時候一爆發,反而會傷害到病人,或是弄得彼此關係很緊張。

有家屬抱怨:"都是你生病害我不能----。"
"都是你生病,弄得一家雞飛狗跳。"
三兩句把自己之前的細心照顧的功勞全抹除。

對於病情變化不要全部怪罪到自己身上,大家為什麼談癌變色,就是因為癌症不是那麼容易搞定。
"都是我沒照顧好,害他發燒。"
"都是我不小心,沒限制他飲食,害他癌細胞轉移。"
再仔細照顧,也沒人可以掛保證,這常常是疾病變化的一部分。

另一個情境是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因為身體不舒服,想停止治療,家人直覺反應常常是:
"你要好好合作,病才醫得好。"
"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你要好好忍耐。"
治療過程的辛苦,病人只能自己承擔,而且每個人的反應、感受不一樣,就不要拿別人逼他繼續治療。

那就不醫了嗎?不是,陪陪他,接受他的感受,了解他不想治療的原因。再和醫生討論、改變治療方法,修改療程,或換其他藥物。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尊重病人

癌症治療常常有許多選項,手術切除?做化療?做電療?自費做標靶治療?或是選擇另類療法?

一時之間,要做很多決定,醫生也不一定會給明確的方向,常會說:"你們討論看看,再告訴我決定怎樣。"

周圍的親屬也有各式各樣意見,有力主西醫治療,也有鍾情另類療法的。

如果病人、家屬意見一致,那一切好辦。意見不同時呢?誰說了算?

和病人討論,依他能理解的範圍提供資訊,協助他做決定,之後尊重他。如果他改變心意,也順著他的意思。

依照目前的癌症治療成效,各別癌症,不同期別、類型,有不同的存活率,但整體而言五年存活率大約是五成。

不論做甚麼抉擇,都有它的風險在。依著病人的意思,不論結果如何,對病人、家屬而言常是最適當的選擇。一個是因為病人自己對自己的生命應有主導權,另一個是有不想看到的結果時,家屬可以減少自責,在臨床上看到不少家屬捶胸頓足說:"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會----,照他的意思。"

另外是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要責怪任何一方,因為當初就算換另個決策,誰也說不準結果就一定會不一樣。

生命的意義是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製作抗癌手記

醫生宣布診斷後,常會經過一段忙亂,快快沉澱下來,思索應戰策略。
準備個記事本,記錄這段時間病情變化,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的病情,而能從容應變。
癌症治療過程中,有既定的治療行程,有時也會出現突發狀況,一路記下來,會更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
要記些甚麼?
一份每個月的月曆,記下門診、各項治療、檢查的時間,也可以記下自己的特別生理反應,包含體重、血壓、體溫。
另外製作一張表格紀錄檢查結果,主要是血液檢查結果,要記清楚日期、檢驗結果,檢驗結果上註記是否異常。
在我的父親做治療期間,我詳細記錄他的血液檢查結果,一路記下來,在第三次化療時,發現化療後白血球、紅血球、血色素、血小板都一起下降,之後白血球、血小板都迅速回升,只有血色素、紅血球每次都爬不上去一樣,爬到半山又要做下一次化療,又被打趴。先努力補充鐵質、蛋白質,可是血色素還是偏低。後來拿著紀錄表和醫生討論,他說到補充鐵質也沒辦法拉高血色素,因為化療後紅血球的set point 下降。
血紅素一值偏低,加上父親常抱怨容易疲倦,我開始尋求中醫輔助治療,服用中藥後,血色素明顯上升,父親當然也比較有"元氣"。
記事本也可以有一部分記錄自己的抗癌心情。
生病後很不容易快樂起來,記錄自己的心情,可以提醒自己要振奮一下,不要每天被癌細胞綁架。
當然也可以在治療行事曆上記上計劃要去做的有趣的事情,例如:白血球上升後去吃大餐。
這本記事本就是自己的抗癌手記。